焦作市山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
索引号: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9-12-27 08:49 信息来源:发改委

 

 

焦作市山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2020

 

 

 

 

 

 

 

 

焦作市山阳区“十三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

焦作市山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一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研判国内外形势,“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国家实施的大数据战略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消费”的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的新模式转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是今后两大经济增长引擎;“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在这大变革时代,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纲要,阐明区委、区政府战略意图,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大举措,描绘好未来5年发展蓝图具有重大意义。

本《纲要》依据中央、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立足山阳实际,集全区人民智慧编制而成,是政府和部门进行经济建设、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山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名词解释

 

大数据: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供给侧改革,习近平主席的原话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该规划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并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近年来,长江经济带首尾两大战略金融核心区:江北嘴、陆家嘴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并和国际经济关联密切的金融中心。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自由贸易区:是指在贸易和投资等方面比世贸组织有关规定更加优惠的贸易安排;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狭义仅指提供区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出口加工区。广义还包括自由港和转口贸易区。

中原经济区:是以郑汴洛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处中国中心地带,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原经济区是中国首个内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区,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重要标志。

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为新兴副中心,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平顶山济源等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是中国7大区域性城市群之一,是中国首个内陆城市群。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它是以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国际机场附近的新郑综合保税区(即郑州航空港区)为核心的航空经济体和航空都市区,是郑州市朝着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方向发展的主要载体。

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创新驱动: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带来的效益来实现集约的增长方式,用技术变革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1

第二章  发展环境...................................8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11

第二节  战略定位...............................12

第三节  发展理念...............................12

第四节  发展目标...............................13

第四章  坚持创新发展..............................17

第五章  坚持协调发展 优化空间布局.................20

第六章  培育新业态 提升服务业.....................23

第一节  加快推进载体建设.......................23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25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28

第四节  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9

第七章  坚持科技驱动 加快工业转型.................31

第一节  完善提升发展载体.......................31

第二节  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34

第三节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35

第八章  以人为本 提升城市化水平...................37

第九章  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生态宜居山阳.............44

第十章  坚持共享发展 增进人民福祉.................48

第一节  促进就业创业 提高居民收入..............48

第二节  大力实施教育名区战略...................51

第三节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6

第四节  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60

第五节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65

第十一章  坚持开放发展............................67

第十二章  坚持改革与可持续发展....................72

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79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重重压力,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任务,把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十三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十二五”时期,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5.04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9倍,年均增长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24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年均增长15.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2倍,年均增长2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3378元,是“十一五”末的1.9倍,年均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6350元,是“十一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长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3‰,连续5年保持了低生育水平。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0亿元,是“十一五”的2.4倍,有效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突破,投资8297.73万元建成了“四横四纵”的道路路网体系,投资3011.96万元建成了供排水管网,投资15000万元建成了10栋标准化厂房,投资1760万元建成了公共租赁住房1.3万平方米,投资245万元建成了自来水加压泵站;“十二五”时期引进企业18家,总投资290000万元,已建成投产企业9家,集聚区内企业达到47家,实现税收45000万元。重点项目建设成绩突出,投资10.4亿元的锦绣公馆、投资10.2亿元的龙源湖新贵族商务中心、投资7亿元的建业·森林半岛、投资4亿元的中海欧凯龙、投资2亿元的新山阳商城、投资5678万元的新区中医院等项目已经建成;投资12亿元的东方红国际广场、投资12亿元的建业·公园里、投资11亿元的恩州花苑、投资5亿元的丹尼斯扩建等项目建设顺利;投资1.5亿元的三利达健康休闲运动产品特色产业园、投资4000万元的恒艺纺织二期、投资2.5亿元的南水北调小庄村安置小区、投资1亿元的中弘名仕城等项目开工建设。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时期,二、三产业结构调整提速。工业企业坚持走新型化发展道路,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汉河电缆、力合机械、三利达、巡返特玻分别被评为市级“30强”、“30高”、“30新”企业,群英机械被评为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巡返特玻“防爆炸复合玻璃”项目被评为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利达、力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关闭淘汰产能落后企业45家,搬迁污染企业24家,工业转型升级态势良好。服务业新型业态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电商示范基地初步建成,涵盖金融支付、软件制作、多媒体、信息处理、创客区等多种业态形式的31家企业入驻运营,全国微博电商20强“山药哥”、全国创业大赛第六名的“车萌”、顺祥宝体育用品、多视觉影像等5个创业团队作为第一批创客孵化成功,实现了“创业平台---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金融业活力持续增强,以嘉隆国际为中心,集聚了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广发银行、农发行、中国人寿等多家金融机构,金融中心已基本形成;特色商业区建设稳步推进,空间范围调整方案通过省级评审,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截止2015年年底,商业区内服务业法人企业73家,其中限上、规上企业23家,限下、规下企业50家,期末从业人员2916人,营业收入为18.34亿元。“十二五”时期,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0.5:53.2:46.3调整为2015年的0.4:36.0:63.6,中心城区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十二五”时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发展环境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良环境和体制保障。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2015年全区取消、调整和接收96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保留50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实行全口径预算,“十二五”时期共监督采购1446次,实际采购28471万元,节约财政资金3337万元,评审各类项目555个,审定投资总额37756万元,审减金额5066万元,审减率达11.8%,节支增效成绩明显;制定了《山阳区落实农民工工资银行卡直接支付工作实施意见》,从源头把控,遏制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制定了《山阳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将我区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领取标准在原有基础上提高33个百分点,将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的缴费档次增加6个;制定了《山阳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组织各类公开招聘工作9批次,招聘人员237人,为教育、卫生、农牧、药监等部门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制定了《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方案》、《招商引资引荐人奖励办法》、《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投资优惠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打造投资凹地。“十二五”时期,累计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373亿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2060万美元;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1202万美元,社会经济对外进一步开放、融合发展。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快增长,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350元和13378元,居全市第4位和第3位,城乡收入差距比由2010年的2.22倍缩小为1.97倍;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2014年,城市低保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50元,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100%,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十二五”时期,新增就业2.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4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0.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0.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时期,投入1亿多元,建成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新城学校,完成了9所学校的运动场改造、3所学校的教学楼拆除重建、6所学校8栋教学楼的加固改造、4所学校附属幼儿园改造、4所乡村少年宫建设,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完成了10间录播教室、222套班班通、1125台师生用计算机以及各学校网络终端设备建设项目,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创建顺利通过国家级评估验收;文体、卫生成绩显著,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市首家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示范区、省级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省级文化先进区,2011年至2013年全民健身活动连续3年受到国家体育总局表彰。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十二五”时期,城市化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城区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1300余万元对周庄西路、东苑路、工字路、焦辉路两侧慢车道等八条道路进行了维修、改造、亮化,投资2160万元,分三批实施了101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投资600余万元对南山路、集聚区道路进行了景观绿化,新建游园12处,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4.6%,绿地率达4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平方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累计投入资金2700万元,完成了农村道路、硬件升级、环境整治等工作;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大力开展了“蓝天雷霆”大气污染整治、“冬春季大气污染整治”、黄标车治理、集聚区周边环境治理等,关闭、搬迁了一批产能落后和污染企业,节能减排年年完成市定目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学校、建筑工地、公共聚集场所、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消防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完善各类应急预案,遏制了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扎实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行动,确保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加强信访工作,强化信访责任,畅通信访渠道,认真排查、化解各类矛盾;深入开展非法集资、农民工工资清欠等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解决了一批社会热点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人民武装、双拥共建、人防、工商、残疾人事业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专栏1:山阳区“十二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完成

"十二五"目标(年均增幅%)

2015年完成

年均    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453090

14

850396

8.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万元

25800

14

52412

15.3

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483080

18

1041288

22.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461656

15

859493

13.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040

12

26350

11.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211

10

13378

12.9

人口自然增长率

4.22

--

5.73

— 

三次产业结构

— 

0.5:53.2:46.3

--

0.4:36.0:63.6

注:地区生产总值统计口径为在地原则(不含市直工业)。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期建成小康社会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定挑战,现代化建设环境总体向好、机遇大于挑战。

从宏观看,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但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调整复苏期,其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自由贸易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我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功能性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带来新契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中心城区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从河南省看,经济增长结构将由以工业为主转向工业和服务业并重发展,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和郑焦融合发展,以及郑太、郑银高铁项目的实施,为我区的发展带来新动力。

从焦作市看,目前正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双加速、双提升的新阶段,强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提升中心城区带动和辐射作用的一系列举措,以及实施的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等国家、省级示范点建设,将持续拉动投资、释放需求、扩大消费,为我区经济建设带来强劲支撑。

从区情看,“十二”时期,辖区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焦城际铁路、焦作海关、太极体育中心等重大工程和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全区干部群众精神状态昂扬向上,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良好的社会环境,“十三五”时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充分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面临的挑战,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人才资源短缺,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准确把握我区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以新的理念、现代化的思维和方式推动发展,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市委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驱动、扩大开放和转型升级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发展三产服务业为重点,优二进三,积极推进“三产带二产、传统转新兴、创业变创新”,着力建设经济实力更强、城市功能更全、生态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的现代化城区,力争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战略定位

 “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加快发展经济,坚持富民优先、强区为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紧盯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把握加快中部崛起历史契机,按照全市区域一体化、产业唯一性、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统筹考虑未来五年宏观环境和基础条件,加强创新驱动,促进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互动发展。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转型,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品牌教育、金融服务、文化旅游、休闲健身、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富强山阳、文明山阳、平安山阳、美丽山阳,把山阳区建设成为更具吸引力、创新力、经济活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第三节  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创新服务功能,搭建创新发展服务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坚持协调发展。以产城人互动、园区建设、和谐发展为目标,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经济发展整体性,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推动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相融合,完善生态保障体系,以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生态建设,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把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的重要措施,积极有效引进境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创业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民生保障制度,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积极适应新常态,以多样化手段提升发展内生动力,优化经济增长结构,创建新的竞争优势,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20年达到130.8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7.7亿元。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创新驱动能力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着力打造智慧山阳,促进“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众包、众筹、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等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创新驱动能力大幅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以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区为目标,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活环境品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区绿化、美化建设取得显著进步,绿色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万元GDP能耗大幅降低,PM2.5超标程度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气减少60%。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就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保障实现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卫生医疗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持续深入。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在生态文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治理制度、科技创新体制等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多元社会治理结构逐步完善,法治山阳建设有序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进出口总额达到1608万美元,基本形成内外对接、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区水平全面提升;文化强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进入人力资源强区行列,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开发任务全面完成,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全市一流,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专栏2:山阳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基数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850396

1308500

9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1041288

2005000

1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万元

52412

77050

8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545649

919500

11

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1202

1608

6

实际利用市外境内资金

万元

982000

1442880

8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万美元

2905

370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350

38750

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378

20600

9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

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注:地区生产总值统计口径为在地原则(不含市直工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5年基数进行了调整。

    

第四章  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确把握创新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创新驱动,把发展置于创新基础之上,用创新发展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鼓励加快科技成果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应用,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优化创新环境。建立健全覆盖创新全过程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创新主体互动和要素流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完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加快政府转变职能,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突出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鼓励采用首购、订购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十三五”时期,基本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和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突出创新主体。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新产品的研发攻关。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鼓励企业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形成市场竞争新优势,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鼓励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

推进创新开放合作。支持科研机构在我区设立技术研发基地,加强与大专院校的战略合作,鼓励企业跟踪科技发展趋势,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吸引外商投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实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


第五章  坚持协调发展 优化空间布局

 

“十三五”时期,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坚持以点带轴、以轴促面,推进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对接交流调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着力构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格局,实施“4373”计划,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拓展新空间。

北部复合发展板块。以南山路为轴线,西起缝山针公园,东至山门河,南至凤翔路。围绕“山”、“三”做文章,突出文化旅游园区和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全力打造以健康养生、休闲体验为主的生态旅游品牌,形成有山水、有人文、有历史、有文化,山水养眼、文化养心、医药养生,一带多点、互促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增长极。文化旅游园区。以缝山针公园、黎明脚步公园、焦作承享生态园、巡返大庄园为支撑,大力发展生态公园、养老产业,建设以观光旅游、休闲健身、健康养生为主题的旅游服务业;以药王庙为基础,建设药王庙文化旅游主题园区、怀药交易区、李贵作新村以及配套的酒店、餐饮等项目,把药王庙周围及李贵作村建设成焦作市十大文化旅游区暨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智能化生产,提升制造业、新材料主导产业的升级,淘汰一批高耗能、有污染的企业,积极发展休闲体验、旅游度假、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产业,“以三带二”加快转型,使之成为山阳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中部商贸发展板块。以解放路为轴线,西起群英河,东至中原路,南至建设路,北至太行路。提升商贸市场,改造老旧市场,做精专业市场,做强楼宇经济,促进老城区商贸服务业上档升级。东方红商贸中心。以东方红广场为中心,辐射周边,繁荣发展楼宇经济、住宿餐饮、文化消费、时尚购物等业态;焦东体育用品中心。以焦作市体育馆为中心,辐射周边,培育发展运动健身、体育器材、餐饮购物等业态;新东文化休闲中心。以新东为中心,辐射周边,提升发展文化、休闲、旅游、餐饮、购物等服务业。

新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板块。以南水北调为轴线,西起群英河,东至山阳路,南至丰收路,北至建设路。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突出发展特色商业区,形成经济增长高地。南水北调两侧。沿绿化带两侧高标准设计建设独具特色的景观带,集高档商务、高尚社区、文化旅游于一体;特色商业区。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普惠金融、建材家居、娱乐餐饮等主题商业,建设富有经济活力、发展潜力、新兴业态集聚的特色商业区;建设电子商务中心、普惠金融中心、创新创业基地。

城东区文化教育发展板块。以人民路为轴线,西至山阳路,东至宁远路,南至丰收路,北至建设路。依托焦作师专、焦作大学、职教园区以及周边学校,打造文化创意基地;依托新建民办学校,打造品牌教育基地;依托太极体育广场,打造文体活动中心;沿西经大道两侧,打造高端居住中心。以优质资源吸引投资,引领高端消费,促进该区域快速形成品质高尚、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最佳宜居区。

专栏3“4373”计划

“4373”计划即4个板块3个载体7个中心3个基地

“4个板块”:北部复合发展板块、中部商贸发展板块、新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板块、城东区文化教育发展板块。

“3个载体”: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文化旅游园区。

“7个中心”:东方红商贸中心、焦东体育用品中心、新东文化休闲中心、电子商务中心、普惠金融中心、文体活动中心、高端居住中心。

“3个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品牌教育基地、文化创意基地。

  

第六章  培育新业态 提升服务业

 

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对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把服务业打造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柱。

 

第一节 加快推进载体建设

      特色商业区。以南水北调为轴线,西起群英河,东至焦东路,北起工业路,南至丰收路,面积1.96平方公里。以时尚休闲为特色,以商贸零售和主题商城为主导,建设富有动感活力、时尚魅力和地域文化的特色商业区。重点发展以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建材家居为主导产业的主题商业,提升发展购物广场、大型超市、专卖店、精品店等中高端业态为主的零售业,配套发展娱乐休闲、餐饮住宿和其它服务业。加快推进丹尼斯焦作店扩建、中海·奥美嘉家具广场、上海外高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焦作远大店、南水北调小庄安置小区、科艺小区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大山阳商城北区、郝杰社区城中村改造开发力度,谋划运作好运河文化广场、轮胎菜市场改造等项目。到2020年,特色商业区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60亿元,税收贡献达到4.2亿元,就业人员达到3.2万人,绿地率达到35%,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专栏4:山阳区特色商业区产业布局规划图

 

文化旅游园区。以南山路旅游观光通道为轴线,西起缝山针公园,东至山门河,南至林邓线,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使辖区地带形成山水养眼、文化养心、医药养生,一带多点、互促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经济带。一是以缝山针公园、黎明脚步公园、巡返大庄园为支撑,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健身、健康养老等产业,全力推进“巡返大庄园”二期、焦作承享生态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焦作市沿太行山生态休闲旅游新亮点;二是加快药王庙及其周边规划开发,重点发展中医药保健、药膳、碑林文化等,建设药王庙文化旅游主题园区、怀药交易区及配套的酒店、餐饮、养生、文化活动区,作为“世界太极城、中国养生地”的重要支撑;三是创新旅游商业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与旅游业深入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与景区旅游、餐饮、旅游商品开发、住宿接待等旅游核心要素对接,培育扶持一批旅游互联网+、旅游电子商务企业,促进旅游电子商务向智能商旅服务升级。引导休闲旅游资源与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等知名旅游区对接,吸引游客到我区住宿、休闲、购物。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电子商务。以焦作市怀庆府电商基地为依托,积极推进豫商易货平台、国家科技孵化器、焦作电商谷等项目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本土骨干电商企业,吸引一批境内外知名电商企业,实现实体经济与电商平台联动融合。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着力引进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的地区总部、配送中心、后台服务等职能部门和服务环节,发展面向区域的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服务。积极申报一批省级电子商务企业,力争使我区电子商务在全市取得重大突破。深入推动电子商务与商贸流通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电子商务供应链服务体系,打造电子商务中心。

金融服务。发挥辖区银行、保险、证券等大型金融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功能,不断提高金融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带动能力。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加强银企对接、合作。继续推动以嘉隆国际为依托,打造焦作市金融中心。

信息服务。把发展强大的信息化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建设高速便捷无线接入网,引进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应用服务网络,加快政府数据开放,扩大行业应用,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平台化、分布式、智慧化社会治理信息系统,推动信息服务业跨越发展。

健康养老服务重点发展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康体养生、调理康复等健康服务领域,拓展和培育特需服务、老年护理等多种新兴业态,规划建设一批集养生保健、康复治疗、餐饮药膳、健康体检、旅游养老等复合型健康服务功能区;引进多种形式的市场主体,培育发展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开发养老服务项目,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积极扶持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和中小型养老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推进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之家、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大力拓展养老服务领域,逐步实现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健康服务、辅具配置、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方面延伸;培育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养老机构,打造焦作健康服务品牌。 “十三五”时期,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实现老有所养。

专栏5:河南省“互联网+”11项行动

电子商务: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力争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式经济方面取得新突破。

高效物流:打造智能化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推进大通关建设,全方位提升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关键环节网络化、标准化水平。

创业创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建设“双创”综合服务体系,推进开放式创新,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协同制造:深化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促进制造业全产业链、全供应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现代农业:开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准化的现代种养及营销模式,建立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普惠金融:大力引进培育互联网金融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等新兴业态,加快传统金融机构核心业务互联网化,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金融云服务平台。

益民服务: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医疗、教育、养老、旅游、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新兴服务,创新公共服务模式。

便捷交通: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服务发展,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

智慧能源:推动互联网与能源产业融合,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促进能源生产与消费对接,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绿色生态:完善在线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加快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提升再生资源利用信息化水平。

人工智能:培育引进人工智能优势骨干企业和创新团队、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智能家居等领域推广应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品创新发展基地。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创新业态模式,推动商贸业提档升级发展,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做优、做大商贸服务业。积极引进品牌旗舰店,推动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发展,激发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活力,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东方红商贸中心。以东方红广场为中心,以远大·财富大厦、东方百货、和平中街等为依托,加快东方红国际广场、718地下商业街等项目建设,推进东方宾馆区域、塔南菜市场、古玩市场、东焦作村等项目改造步伐,繁荣发展楼宇经济、住宿餐饮、文化消费、时尚购物等业态,依托新华书店、焦作市群众艺术馆、焦作市青少年宫等资源,营造文化消费氛围,引领、引进文化概念品牌,集餐饮购物、文化娱乐、总部经济等业态于一体,形成焦作市次商贸中心。 

焦东体育用品中心。以焦作市体育馆为中心,依托百货大楼焦东超市、中弘名都城商业步行街等,加快中弘名仕城建设,盘活金桂苑商业广场,谋划运作好凤凰公司城中村改造、农科所观光园和昊华宇航厂区开发等项目,培育发展运动健身、体育器材、日常消费、餐饮购物等业态,打造焦作市第一体育用品中心。

新东文化休闲中心。以新东为中心,依托焦作1898工业记忆暨创客园、蓝波湾、大浪淘沙、嘉园酒店等,加快周庄城中村、塔北路两侧等项目的改造、开发,提升发展文化、休闲、旅游、餐饮、购物等服务业,加快形成更加繁荣的文化休闲中心。

文体活动中心。依托龙源湖公园、太极体育中心、科技馆、图书馆等,加快建业·公园里项目建设,繁荣张庄大酒店、龙源国际新贵族商务楼宇及商业步行街,谋划运作好嘉年华游乐城及污水处理厂片区开发,突出发展休闲娱乐、体育健身、高端商务等业态,打造焦作市新城区文体活动中心。


第四节  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时期,房地产业仍有持续的增长空间,但产品业态与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日益丰富多元。要积极打造房地产品牌,做一片成一景,稳定住房消费,推动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房地产业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综合带动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强力打造城东区发展板块。围绕西经大道两侧、文汇路东侧规划建设精品楼盘,以互联网+的智能住宅为引领,引导地产企业更新理念,开发建设环境优美、户型合理、设计新颖、设施齐全、智能宜居的新型住宅;配建酒吧、咖啡馆、娱乐会所、体验中心等,提供更好的消费场所、更高质量的消费方式,吸引高端人群,引领时尚消费;加快永威学校建设,打造品牌教育基地,使其社会效应集聚化、放大化,提升城东区知名度,拉动地产发展;依托焦作大学、师专、海关等提升改造豫龙商贸城,繁荣壹里洋场,打造文化创意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资质水平高的知名企业,提升改造新山阳商城,创新商业模式,发展新业态,带动相邻地块商业开发,吸引周边居民购物,推动批发零售业繁荣发展。

着力化解房地产库存。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发展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推进棚户区改造与利用存量房有效衔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房地产市场主体和产品多元化,满足居民刚性需求。积极推进远大·未来城三期、翔顺花园、中弘名瑞城、征云悦城、同和春天等项目建设进度;挖掘存量资源,加快昊华宇航、钢厂南区、矿山厂区、焦作市技师学院、农科所、焦大北校区、坚固水泥厂、艺新菜市场等地块的招商开发步伐,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用足用好国务院、省、市支持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以南水北调绿化带安置小区、棚户区改造、公租房等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满足特定人群住房需求,增强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第七章  坚持科技驱动 加快工业转型

 

紧紧抓住全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机遇,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都市工业、高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生产服务性产业,强力推进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实现制造向创造转变、规模向质量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全面实现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第一节 完善提升发展载体

 重新规划定位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配套产业,“以三带二”加快转型。引进智能制造业、新材料主导产业,淘汰一批高耗能、有污染的企业。大力发展休闲体验、旅游度假、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形成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设施和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构建“路网完善、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产业集聚区。“十三五”时期,完成规划八路、中原北路等道路和集聚区燃气管网建设;110KV变电站投入正常运营。加快标准化厂房区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总电、消防泵房、厂区绿化等后续配套设施,确保项目入驻。

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把改革创新作为增强产业集聚区发展内生动力的强大源泉,以改革强活力,以创新增动力。要完善产业集聚区目标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加快产业集聚区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技术创新,依托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研发平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集聚区综合服务功能。推动综合功能园区建设、提升集聚区服务质量,要进一步提升配套设施升级,加快研发创新、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实训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要强化集聚区信息化建设和软环境打造,注重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产业集聚区。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节约集约、生态环保,推动产业集聚区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要进一步提高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坚持用好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快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第二节 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把握未来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超前规划布局,谋求重点突破。

新能源。依托焦作市北控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40MW农业光伏发电项目,重点发展以太阳能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大力引进高效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其相关产业,构建光伏产业产业链。积极发展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幕墙、真空管式集热器等产品,扩大利用太阳能产品生产规模和品种。有序推进地面电站建设,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发展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条。

新材料。“资源聚集、集中发展”为原则,立足我区新材料产业基础,积极发展烫印材料、超硬材料、电子通讯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等领域。加快新材料产业向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拓展,促进产业间的相互带动与支撑。依托华瀚光电蓝宝石晶体生长、四英寸和八英寸LED基片等新型材料生产,延伸产业链条,建成一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型材料企业。

节能环保。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和河南省实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机遇,依托力合机械、山久管业、金结化工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产品、余热余压利用等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及节能服务产业。抓住焦作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的契机,大力发展技术领先、绿色低碳的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引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显著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第三节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依托“互联网+”绿色生态平台,以优化升级为根本方向,引进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提升竞争能力,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支持现有优势企业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快推进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

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度融合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成果,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重点培育发展矿山机械、节能环保设备及机械基础件等优势装备制造业,培育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重点建设三利达弓弩项目,形成弓箭生产、箭道体验、产品展示、户外围猎俱乐部、互联网销售平台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培育健康休闲运动产品特色产业园;加快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完成焦作固德联合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ADI泵车弯管生产流水线项目和焦作市金结化工机械有限公司低温深冷压力容器及配套装置项目建设;引导支持群英机械通过与计算机技术、智能技术、通信技术相结合,向智能化转型。

优化提升骨干企业。以优化升级为根本方向,以大项目带动骨干企业发展,以大企业引领优势产业形成,加强培育以进入市“330”企业为代表的重点骨干企业,支持汉河电缆、福瑞堂、恒艺纺织等现有优势企业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支持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提升产业层次。鼓励群英机械、超燃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福瑞堂、巡返特玻等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力合机械、山久管业等企业申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扩能增效和节能减排,创建一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实现企业核心业务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企业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努力突破关键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高新化、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实现工业发展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转变。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顺应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趋势,优化发展环境,重视龙头企业培育引进,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更好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中小微企业在技术、产品创新方面的作用。 


第八章  以人为本 提升城市化水平


以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人为本,加大城市化资源投入,提升城市化管理水平,推动城市发展从速度增长型向品质增长型转变,提高城市环境品位和居民生活质量。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路为纲,加快路网拓城扩容。“十三五”时期,完成区9公里县道、30公里乡道、50公里村道的上档升级工作。通过路网建设,扩充城区道路骨架,新增建成区3~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提高到70%。围绕我市道路布局主轴,强力实施中原路城市快速通道建设,新建西经大道、站南路、恩阳路、凤翔路和工业东路,打通工字路、东苑路等“断头路”;着力提升区管道路及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档次,多方筹措资金,完成1~2条区管道路高标准改造,加强亮化、绿化、排水等配套建设,全面改善区管道路及其市政基础设施。巩固背街小巷整治工作成果,加强绿化、美化、净化建设,为群众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通行环境;沿人民路、建设路、解放路、焦辉路、中原路、西经大道等主干道,铺设完善供水、雨水、污水、供气、供热管网,为加快城区东扩创造良好条件。

推进水系建设,改善城区生态环境。逐步完成瓮涧河、群英河景观治理工程和李河治理工程,配合实施好人民路引水工程、圆融水库一期、新河治理工程。配合实施好城区内公共空地绿化亮化,建设小型游园和休闲设施,新增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做好南水北调城区段主干渠及两岸保护性绿化带建设,把渠线两侧打造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绿色景观带。“十三五”时期,分四批对30个单位(小区)进行集中改造,建成园林式、花园式生态小区。

提升城市化管理水平。健全执法监督制度,推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创新工作方法,严格队伍风纪,培育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爱岗敬业、服务群众、文明和谐的一流执法队伍,树立城管队伍的良好形象。深化城管“五进活动”,落实“门前五包”,打造亮点,示范带动,全面落实网格化管理,将山阳路、塔南路、解放路、工业路、人民路、丰收路等8条路段打造成全市城管执法示范街,做到基本无占道经营、违法建设、无照摊群、擅自设置户外广告和商业性横幅等行为。加大对重大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的执法力度,推进农贸市场和摊贩疏导区建设。合理布局,建设垃圾中转站、公厕,更新小型沿街垃圾收集车等环卫作业设备,购置管道疏通车、除雪车和垃圾压实车。加强城管与环卫、环保、工商等部门的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力量互补的城市管理执法体系,开创城管执法工作的新局面。

强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把城中村改造上升到促进城区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战略层次,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对30个村(社区、实业公司)分三个片区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北部片区共10个村(北部复合发展板块内),按照发展需要,以不同方式实施风情小镇和集中安置建设;中部片区共9个实业公司(老城区内),该片区以就地改造安置为主,使老城区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具魅力的宜居城市,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为城区经济注入活力;南部片区共11个社区、村(南水北调沿线控规区内),结合南水北调主河道建设和绿化带拆迁、特色商业区建设进行改造安置。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要抢抓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的机遇,综合、连片、打包开发,坚持政府主导,拓宽融投资渠道,先期规划,示范带动,分批实施。城郊村按照产业、新农村、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推进农村发展规划编制,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基础,科学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调整完善生态布局,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乡村”。

强化社区建设。以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需求为目的,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为宗旨,以资源共享、社会共建为依托,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新建凤凰、东焦作社区服务用房,对嘉隆、恩华、万方桥、华盛、成丰路、工字路、艺新、春源和新兴9个社区进行改扩建。落实新建社区配建社区用房30㎡/百户,5年内培养或引进专业社会工作师不低于135人,实现每万人至少有5名专业社会工作者。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智慧社区”网点布局,开通“社区服务”微信公众平台,与各社区共同组建微信服务群,建立一条与居民群众联系沟通的快速通道。推动社区服务性、公益性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拓展社区管理服务范围,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社区3公里管理服务圈。加强社区分类管理,开展老旧小区整治和美化,推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综合整治,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改善居住环境。对业务量较大的计生、民政、劳动保障等公共服务项目,推行全程网上办理。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雅、居住方便、功能齐全、整洁有序、宁静祥和、健康文明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建设智慧城市。加快信息化提速赶超,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坚持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建设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基础信息网络,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推进城市运行管理和社会管理数字化,深化交通、旅游、市政、环境监管、应急保障、治安防控等领域信息化应用。建设智能化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和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模式,构建广覆盖、易使用、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积极推进智慧城区试点建设。扩大信息消费,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和电子商务,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拓展智慧化的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化进程,围绕美丽山阳建设,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城市河道整治、北部山区综合治理和园林绿地、立体绿化、城市绿道景观、生态走廊、休闲健身广场建设,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污水、垃圾处理和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防治,发展绿色交通,倡导绿色出行,构建城市绿色生活空间。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以人文本,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优势,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允许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土地流转收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和风险,提高流转效率。保留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使用权不变。按时完成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保护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探索农村房屋产权登记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公平合理、自愿有偿的宅基地退出机制,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提高个人收益。

  

专栏7:“十三五”时期农村公路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

总投资
(万元)

1

山阳桥

桥梁加宽,梁板结构,27.04延米,建筑面积324.5平方米。

162.25

2

桶张河桥

桥梁加宽,梁板结构,80延米,建筑面积880平方米。

440

3

庙河桥

桥梁加宽,梁板结构,60延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

330

4

牛庄桥

桥梁加宽,梁板结构,40延米,建筑面积440平方米。

220

5

X006中焦线

拓宽改造5.8公里长,沥青混凝土路面,8.5米路基,7米路面扩至路基宽20米,路面宽14米,两侧设3米×2人行道(高级别二级公路)。

3000

6

C058规划三路(中林路)

0.5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16米,路面宽15米。

187.5

7

规划八路

0.9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二级公路,路基宽14米,路面宽9米。

202.5

8

Y006中丰路

0.9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二级公路,路基宽16米,路面宽15米。

337.5

9

村道C040庙辉路西

1.1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三级公路,路基7.5米,路面6米。

52.8

10

村道C038庙辉路东

1.2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三级公路,路基7.5米,路面6米。

57.6

11

村道C202修墙路延长(原村道C226)

1.6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二级公路,路基宽16米,路面宽15米。

640

12

村道C034中桶路

1.3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三级公路,路基7.5米,路面6米。

62.4

13

村道C024林辉路

1.4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三级公路,路基7.5米,路面6米。

67.2

14

村道C046中北路

2.73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三级公路,路基7.5米,路面6米。

131

15

村道C003巡上路

0.9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四级公路,路基5.5米,路面4米。

28.8

16

村道C007马辉路

1.4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三级公路,路基7.5米,路面6米。

67.2

 

第九章 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生态宜居山阳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人与自然更和谐”的生态宜居环境。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制定北部山区治理规划,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建设北部山区绿色屏障,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优化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以焦作水系建设为基础,建好群英河、瓮涧河和山门河两侧各宽30-100米绿化带;实施南水北调中线绿化工程,在两侧各建造100米宽的绿化带,其中城区段建设具有多功能的生态园林带、文化休闲带、观光旅游带、绿色产业带。实施“绿地”工程,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推进道路林网、河渠林网、农田林网建设,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大建筑施工场所管理,严禁乱抛乱卸,运输土方时加覆盖设施,集中堆放土方加盖绿色密格网,封闭严密以防土方遗洒扬尘;城市干道、施工现场和生活区定期洒水降尘,改善人居环境。

严格水资源管理。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提高用水效率,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加快推进城区饮用水水源地隔离、防护、废渣液治理工程建设;实施农村水源地综合整治和饮水安全保障工程,提高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开展“碧水”行动,实施城市河流清水治理工程,治污清淤,确保城区水系良性循环发展。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建设,努力促进水环境明显改善。

大力推行节能低碳。积极发展新兴绿色产业、低碳服务业、生态农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以绿色生态理念引导城区建设。引导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必须符合节能的设计标准。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策和试点示范,推广应用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对大型公共建筑、城市综合体推行能耗分项计量和限额管理,对超限额者实行惩罚性用能价格。全面实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实施严格的产业政策与节能环保标准,制定工业产业负面清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持续开展落后产能淘汰,重点实施燃煤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全面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一体化、规范化、规模化应用。积极推广半导体照明,合理调控市政道路和园林景观照明。倡导政府绿色办公。制定政府类办公场所能源使用的定额标准和效能标准,建立健全节能运行管理制度。“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完成市定目标。

实现污染物总量减排。开展“蓝天行动”,加大空气环境污染整治力度,严格控制废气污染物排放,积极开展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监测,做好扬尘污染控制、秸秆禁烧、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推广等工作,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实施“清水工程”,深化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水污染防治,确定重点行业污水排放限值,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实现企业污染排放从浓度控制向浓度、总量双控制转变;主要河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达标率达到市定目标。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较大幅度下降。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山阳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着力打造农村田园风光,建成独具特色的山青林茂、水体良好、道路通畅的田园风光。根据自然状态、区位环境、民俗风情及历史文化等状况,突出休闲度假、特色小镇风格,打造一批田园风情村镇,建设一批经济型、景观型、园林型各具特色的绿化村镇。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综合治理。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大力整治清理破旧房屋和垃圾杂物,打造干净美观的生态乡村。

建立环境保护与管理机制。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生态红线保护制度。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水耗、物耗、环境标准,完善节能降耗的行政审批审查机制。健全完善企业排污总量控制体系,在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加强企业环保信用管理,将企业环保责任与环境信息纳入社会征信体系,向社会披露或强制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对符合规划的生态涵养区、公益林、饮用水备用水源地开展生态补偿。完善现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适时调整交易标准,扩大交易范围。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健全完善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指标控制制度。利用政府网站等信息平台,构建多元、立体的社会监督网络。

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研究制定可操作、可视化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探索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的资产和负债核算方法,建立实物量核算账户,定期评估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实行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积极探索,适时推行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逐步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十章  坚持共享发展 增进人民福祉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原则,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全区居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节 促进就业创业  提高居民收入

    促进高质量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升劳动就业水平,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以服务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重大项目、重点功能区的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就业需求,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完善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扶持政策,加大对低保家庭劳动力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积极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活动。完善小额贷款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培训和见习工作,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通道,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全面提高就业能力继续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

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营造宽松便捷的创业创新环境,培养创业创新意识,鼓励自主创业。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创业孵化基地等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创业服务,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支持农村劳动力以及科研人员创业,开展“百千万农民创业创新行动”。强化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创业实体的扶持,加快推进创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降低创业实体与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加强创业观念教育,创建创业示范区,激发青年创业热情;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强化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等一系列创业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建设区、街、社区(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实现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市场化。以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将流动人口有条件地纳入到城镇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当中。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高效便捷的招聘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就业信息监测平台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体系。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工会等群众组织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加强失业预警和失业调控。

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建立集教育培训、就业指导、权益服务于一体的农民工就业引导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健全技能培训体系,鼓励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残疾人就业培训等。“十三五”时期,力争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000人次,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累计转移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800人。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探索企业利润增长和职工收入增加共赢的长效机制,维护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严格劳动执法,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十三五”时期,实现就业形势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6%。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居民收入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水平相适应。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企业人工成本预警预测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劳务工工资分配制度,实现同工同酬。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增强二次分配的公平性,推进建立第三次分配体系。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最低收入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引导、鼓励并创造条件增加居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完善促进农民增收机制,提高土地经营规模效益,促进农村服务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允许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第二节 大力实施教育名区战略

 实施“教育名区”战略,遵循教育规律,以夯实基础、树立正气、阳光发展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均衡发展,提升学校品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三五”时期,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打造一批廉洁正气、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名校长和名师,培育“志如山、气如阳”的山阳学生群体,构建厚重简约的教育文化,形成山阳区独具特色的学校发展和学生培养体系,营造让校长有成就感、教师有幸福感、学生有荣誉感、家长有认同感的优质教育环境。

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顺应城市化发展要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加大教育投入。落实“三个增长”要求,确保生均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加。新建学校的规划建设要列出专项资金,校舍及附属设施改造、教育技术装备升级要列入预算,培训经费要足额拔付。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表彰和奖励成绩突出的学校和年度最佳校长、最佳教师、师德标兵以及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团队。安排专项资金为初中毕业生缴纳中招报名费。

加快学校建设步伐。根据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调整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强力推进新学校建设,增加学前和义务教育资源,重点加强新城区、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加快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实现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到2020年,新建2—3所标准化中小学,新增学位不低于3000个,满足适龄学生的就学需求。推进民办学校建设,吸引和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建设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民办学校。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3—5所规模较大的优质幼儿园。

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实施校舍改造工程,建立校舍安全年检制度,及时维修改造或拆除重建不符合要求的教学设施,按照“优化整合、相对集中、均衡发展”的原则,整合班额小、教学质量低的农村小学,优化资源配备,提升办学条件。实施运动场改造工程,2017年底前完成城区学校运动场塑胶改造任务,2018年底前完成农村学校运动场塑胶改造任务。实施信息化改造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2017年底前班班通教室、录播教室等硬件全部配备到位,建成在全省领先的信息化应用体系,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培育发展优质学校。提升全区整体办学水平,探索名校、强校带新校、弱校的办学模式,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学校间资源、队伍、管理、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逐步培育出更多优质学校。建立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发展机制,实行课程同步,教研同步,管理同步,互助发展,共同提升。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合作,委派管理人员及骨干教师跟岗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加强学校特色创建,在特色办学的基础上,培育学校特色文化,提升学校品质。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提升校长管理能力。以培养“专家型、学者型、实践型、智慧型”校长队伍为目标,加大培训力度,采取跟岗锻炼、挂职交流、学习研修等形式,更新知识体系和办学理念,引领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强化校长责任意识。校长要深入课堂、研究教学,把精力用在抓安全、抓教学、抓学生成长、抓学校发展上,强力打造一支责任意识强、办学理念新的校长队伍;狠抓校长队伍管理。校长原则上从教师队伍中产生。建立校长后备干部库,加强培训和跟踪考察,大胆破格选用、选聘优秀人才,真正把有正气、讲原则、懂教育、会管理、敢担当的干部选配到校长队伍中。完善校长任期制,实现校长交流的有序化、常态化。建立综合考评机制,定期对校长的履职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评价、交流、评先、任免等各项管理中。开展年度最佳校长评选活动,每年评选出3名年度最佳校长,对连续三年或累计四年获得年度最佳校长的授予“功勋校长”荣誉,并发放特殊奖励。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定期补充机制,每年根据教师缺编情况及时进行补充,严格控制教师借调外流,维护健康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每五年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积极做好新教师任职培训和在职教师提升培训。实施学科骨干教师培育计划,通过岗位提升、外出学习、结对帮扶、科研促动等措施,建设具有学科骨干带动作用的教师队伍,培育一批山阳名师。开展年度最佳教师评选活动,每年评选20名最佳教师,对连续三年或累计四年获得年度最佳教师的授予“功勋教师”荣誉,并发放特殊奖励。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每年评选20名师德标兵,打造锤炼品德高尚、学问深厚、思端行正的教师队伍。关心关爱教师。设立专项资金为教师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每两年进行一次系统体检。对农村、偏远学校教师增加生活和交通补贴。设立专项救助资金,对家庭困难的教师提供有效的帮助,为广大教师奉献教育、安心工作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融入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探索创新德育管理方式,实行人人有岗位、人人有责任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丰富学生社团活动,规范社团管理,保证活动质量,为学生展示个性特长搭建平台。整合政府和社会的救助资源,实施“山阳圆梦”救助工程。开展“阳光少年”评选活动,每年评选“阳光少年”不少于100名学生,逐步形成一批体现山阳教育特色的优秀学生群体。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养。建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成长历程,在山阳教育网站实现永久保存和在线自查。建立毕业生信息库,打造沟通交流平台,架起山阳学生与母校间的桥梁。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生为本、教学为先,把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推动各种资源优先向教学一线倾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改革理念,鼓励学校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质量,全面提升教育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创新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第三节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更加公平更加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全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打造全市高水平、高品质的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区,实现人民幸福安康。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建立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适度超前的保障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重点做好城乡居民、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完善企业、事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养老金差距。扩大失业保险范围,逐步实现失业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工伤预防联动机制。继续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建设,逐步提升生育保险保障能力。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以专项救助政策为辅助,以慈善救助和困难职工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救助对象全覆盖。完善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低保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增长。健全分类救助政策,继续加大对特困、重残、重病、孤老、孤残、孤儿以及子女上学等低保对象的救助力度。完善专项救助政策,加强低保与就业扶贫政策的有机衔接,切实发挥综合解困政策效应。充分发挥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的作用,确保所有遭遇临时性、突发性困难,基本生活无法维持的居民能及时得到有效救助。做好流浪乞讨救助工作,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管理体制,加大公共支出支持力度,加强法律援助体系建设。

强力推进脱贫致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环境,让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两年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大力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优先发展社会养老,建立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村)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产业政策,积极发展机构养老,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企业,增加与养老相关的服务业供给。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建立高龄老人福利津贴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照料服务、养老就近、便利和实用的原则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按照省、市要求,“十三五”期末,力争实现每千名老人平均拥有养老床位40张以上。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种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落实各项税收优惠和扶持政策。在用地、床位建设资金和运营补贴上给予支持,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与居民同价。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创新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争创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示范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全面落实孤残儿童福利保障经费,不断提高孤残儿童养育水平。支持慈善事业发展,不断拓展慈善救助和慈善公益活动领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强保障性住房财政性经费的持续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通过新建改建、政府购置等多种渠道筹集房源,同时在新增商品住宅建设用地中配建一定比例保障性住房,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补贴、住房公积金的作用,切实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问题;完善租赁补贴制度,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并轨运行;对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租售并重。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与城镇户籍人口同等享受住房保障待遇。将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支持进城务工人员家庭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加大对特殊群体住房支持力度,满足新就业职工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加快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使棚户区(危旧房)居民的住房条件尤其是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明显改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第四节 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社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步伐,鼓励社会办医,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继续推进中医示范创建工作。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

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全部使用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率均达到100%,其它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规定优先使用基本药物,保障群众基本用药,降低医药费用。

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完善新型合作医疗政策措施,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加大支付方式改革力度,完善门诊统筹方案,提高大病报销封顶线,完善监管制度,提高区、办两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保筹资水平,全面实施大病保险,扩大大病统筹范围,提高大病统筹标准;创新新型农村合作统筹基金管理。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照统一制度、整合政策、均衡水平、完善机制、提升服务的总体思路,从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等方面进行整合,积极构建保障更加公平、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医疗资源利用更加有效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要推动实现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慈善等衔接配合,努力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减轻居民看病就医负担。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初级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等功能,以街道为单位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全面达标。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行主动上门服务和综合健康管理,全面落实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积极推动中医、中药进社区。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山阳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全面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卫生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卫生应急等机构设施条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的免费供给,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巩固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重点加强慢性病和地方病防控能力建设,推进健康山阳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医疗卫生现代化,健全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和完善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功能完备、系统安全的区域卫生信息体系,逐步实现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完善卫生投入机制。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财政投入机制,不断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及慢性病的防控工作投入,按有关规定配套资金要足额到位。安排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到2020年,全区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人群健康指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每千人拥有床位数、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等资源指标,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妇女、儿童保健管理率分别达到85%以上,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落实城乡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优惠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实现全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综合治理力度,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

完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科学制定城区人口规划,完善人口管理制度,提高人口管理服务的信息化、精细化水平。创新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方式,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流动人口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服务管理机制,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加强流浪乞讨人群的救助和管理。

保障重点人群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广泛参与经济建设的权利,使广大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加强妇女卫生保健和劳动保护。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尊重和保护儿童的人格尊严,依法保护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提高儿童福利水平,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和就业工作。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建立区级职业康复中心,提高康复服务水平。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等项目。

 

第五节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按照推动社会主义文体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以建设文化体育强市为目标,健全完善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到“十三五”期末,我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居于全市先进行列。

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活动,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重点抓好基层文艺骨干培训,不断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新开发和人口聚集地区的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文化体育设施覆盖率,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强各级中小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建设,推动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组织好“全民健身日”活动、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等健身活动。到2020年,各居民小区、基层社区按照统一标准建成公共文化设施,各行政村全部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积极发掘和培育特色文化体育品牌。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体育创新,以泉道升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新东1898、海德瑞印务等一批文化企业为基础,以培育大型文化示范基地、文化企业集团为重点,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业等级。围绕绞胎瓷、山阳刺绣、李河碗等我区特色文化产品,提高设计开发能力,促进文化要素和相关文化企业集聚,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加强对文物资源保护,全面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水平。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国家级、省级、市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利用,积极推进“非遗”保护载体建设,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做好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利用和保护工作。

丰富居民文化体育生活。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扶持特色文艺团体和活动,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山阳”品牌。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丰富多样的非竞技性质的群体性体育活动。


 第十一章  坚持开放发展

    

强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不断丰富对外开放内涵,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与竞争,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十三五”时期,累计利用市外境内资金达到622亿元。

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紧盯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重点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按照全市总体发展规划,围绕“三”字做文章,重点围绕三产服务业,面向外部、面向未来,积极落实国家、省、市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围绕三产服务业谋划运作项目推动二产转三产、三产带二产培育新兴产业与传统外贸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以“技术、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

精准招商。围绕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文化旅游园区等重点区域,精心策划、科学包装,实施土地利用与投资强度、投资效益挂钩,优先保障重点招商项目用地需求,实现大招商、招大商。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突出以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和功能性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为主题的项目招商,着力构建“高精尖”的产业体系;特色商业区突出以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建材家居三大主导产业为主题的项目招商,发挥山阳区文化资源和特色产品优势,促进主导产业连片集聚,引导创意创新快速发展,打造富有动感活力和时尚魅力的体验式休闲特色商业区;文化旅游园区依托巡返大庄园、黎明脚步公园和药王庙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项目规划和建设,突出健康养生、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运动健身、户外拓展等招商项目,打造中原地区健康养生地、休闲娱乐城。

创新招商。促进科技信息共享化、科技资源商品化、科技服务集成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将科技资源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着力构建“333”招商模式,突出“三会”(本地商会、驻外商会、行业协会)招商主题,抓好三大区域(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三项专题”(文化旅游、科技、电子商务)招商,努力实现由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由多元招商向精准招商转变,由政府招商向市场主导招商转变,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由推介会招商向招商引资营销转变,由关注资金项目向注重企业家转变。

积极参与对外互动。在招商引资上,突出集群式引进、专题性推介、区域性对接,重点承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产业转移活动,全力参加好由国家、省、市组织的重大经贸招商活动,提高我区对外开放知名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小分队招商,开展专题对接活动。加大对央企和知名民营集团走访力度,全方位捕捉信息,力争成功合作一批项目。

培养开放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人才交流,深入实施“高端人才引进战略”,集中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区域发展急需和经济转型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建立诚信建设“红黑榜”发布制度,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信用分类管理。深入开展诚信经营示范创建活动,规范企业商业交易行为,加强商业道德教育,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使山阳区成为繁荣昌盛的投资热土。

优化提升招商环境。立敢于超越的理念,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持续开展“发展环境优化提升”活动,打造中心城区“优良环境、优质服务”品牌。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不断创新推动开放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激发全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动力和活力。建立招商引资项目综合审批和无偿代理中心、招商引资信息处理和受理服务中心,对外来投资企业实行“零障碍”服务。建立与外来投资企业的经常性沟通联络机制,开展项目周边环境整治,切实保护外来客商投资权益。

扩大外商投资准入。重点是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商贸、物流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建立负面清单制度,通过跨境投资开放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有限的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推行投资导向目录,同时对民营资本开放。

开放提升第三产业。吸引外部投资者、企业和个人对山阳区的服务业投资,提升全区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商贸中介的服务水平。提升壮大科技服务业市场层次,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发展新兴和高端服务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吸引投资者发展商贸流通业,构筑便利、实惠、通畅的城乡居民商贸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体育健身等社会服务业,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鼓励辖区企业对外开放。引导辖区企业拓宽发展思路,积极参与对外战略合作和资本合作,提升技术水平、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通过委托开发、专利授权、众包众创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塑造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进入新三板、创业板,进一步发挥融资平台作用,整合外部资源,提高所在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向上下游延伸竞争力;通过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对外开放,引领上下游中小型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形成集群效应,提高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推动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整合各类政府信息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和数据“打架”,增强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在城市建设、社会救助、质量安全、社区服务等方面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在社会事业领域,积极引进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开展全方位合作。

  

第十二章  坚持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改革任务、制度建设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聚焦、向构建发展新体制聚焦,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提高应对公共安全危机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中央、省、市体制改革精神,推行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以清单形式列明部门行政权责及其依据、行使主体、运行流程等,推进行政权责依法公开,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和制约,加快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依法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提高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把约束和规范权力、服务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能够很快显现效果的重点领域或权责事项摆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权力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继续推进行政审批事项清理,修改与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事项,清查违规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内容。推进行政执法重心下移制定山阳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整合执法资源,减少执法层次,消除多头执法和重复执法。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深化预算管理,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明确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等的收支范围,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统筹到公共财政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统筹的力度;完善预决算公开长效机制,继续细化政府预决算公开内容,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加大“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力度;推进国库集中收缴和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坚持财政支出优先保障民生,不断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和预算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格政府举债审核审批和资金用途,建立政府债券市场,建立和完善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规范政府融资行为。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完善户口登记政策,把计划生育等政策与户口登记脱钩,加强户口登记管理,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坚持依法办理,维护每个公民依法登记常住户口的权益。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加快推动有相对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及随迁家属、重大工程及扶贫搬迁农民、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农村籍复转军人等率先转户,带动其他农村人口转户进城。逐步将城中村、城郊村和产业集聚区内村庄的农业人口成建制地转为城镇户口。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建立以居住证为依据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形成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

加强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全面推进法治山阳建设,深入实施依法治区,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建设法治政府。加大执法监督和执法考评力度,推进公正廉洁执法。政府组织各部门提交部门权力清单业务流程及业务内容交由政府法制部门审核上报批准后实施。围绕便民服务事项,提交部门服务清单,明确内容、标准和监督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强化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强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深化道德养成实践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关注网络舆情,强化正面引导,传播正能量,倡导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促进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流动,提高资金、科研成果等的有效利用。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强化安全监管责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完善责任落实、追究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监管监察体系,建设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和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体系,构建强有力的宣传教育、科技保障体系。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投入,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大力推广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积极采用安全可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强道路交通、消防等公共安全监管,提升消防保障能力。“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和事故死亡人数继续“双下降”。

确保食品药品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加快建设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平台,加强对食品流通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逐步实现生产的全程跟踪和食品产业链的全程可追溯,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实施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工程创建一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示范街、示范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全业态的食品安全示范群体。完善药品供应体系,规范药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秩序,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强医疗机构用药管理,切实保障用药安全。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防控网络,提升技防建设水平。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教育监管,落实解困、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措施。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工作机制,完善网络综合防控体系,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发展社区警务,开展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与服务,将常态化治安巡逻与专项严打整治有机结合。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建立纠纷联动调处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积极妥善化解社会矛盾。

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建立公平规范的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和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兼顾不同利益群体,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关注网络民意,引导不同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形成有效的对话和协商制度,加大对涉及民生、社会管理等方面信访问题的解决处理力度。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制度化。加大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力度,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建立科学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和相互融合,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层次、宽领域、规范化的大调解组织网络体系,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提供永久性开放空间和应急避难服务,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抗击危机的能力。完善防灾减灾应急机制,提高气象、地震、地质、风暴等重大自然灾害及时预警能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紧急避险和自救能力。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灾害保险,完善社会救灾重建体系。

推进社会组织建设。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慈善公益组织、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者组织等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加强政策扶持,培育发展文体志趣类、协调管理类、公益志愿类等社区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其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大力倡导社会志愿服务。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

构建诚信社会。深入实施诚信山阳建设,扎实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建设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单位和个人信用信息记录、信用产品、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扶持信用管理行业,加快培育信用服务机构,大力发展资信评估行业,建立健全信用评估体系。加强诚信宣传教育,营造诚信文化氛围。

重视全民国防教育。健全国防动员体制,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关系,做好驻军部队慰问工作;认真落实各项优抚优待政策,做好优抚对象抚恤金、各类生活补助及义务兵优待金的发放工作。创建新一届的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双拥模范城。


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

 

《焦作区山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行动纲领。必须注重从政策措施、实施机制等方面提供切实的保障,提高执行规划、实施规划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完成《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对全区经济建设重大项目进行统一部署和科学决策,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落实各部门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协调全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在专项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积极推进;各部门加强协调,在实际工作中,以山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统领,做好专项规划及年度计划的协调衔接,远近结合,形成合力,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及重点项目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落实目标责任。对本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规划,并分解到相关部门,明确进度要求和具体责任,做到工作量化到位、任务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得到落实。年末,区政府统一组织考核。

强化项目支撑。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观念,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在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投产一批关系我区发展全局、影响深远、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始终保持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建立并完善项目动态调整、滚动推进的机制,深化前期研究论证,规范手续办理,提高审批效率,加强协调调度,强化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带动性。围绕项目建设,建立重大项目领导小组,完善相关部门联动机制,着力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规范行政许可,增强服务意识,营造良好服务环境。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营造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新风尚,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营造文明向上的人文环境。

突出人才培育。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人才资源开发与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党政人才培训,突出执政能力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引进的人才在工作场所、生活条件、住宅公寓、创业启动资金和商业担保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广泛吸纳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到山阳创业。鼓励高层次人才采取交流讲学、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来我区从事咨询、科研和技术合作。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人才工作体制,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提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做好监测评估。“十三五”规划涉及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具体指标完成情况和主要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客观判断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发展环境变化提出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定期向区政府报告,并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检查。规划实施时期,如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由区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加强社会监督。实施规划不仅要靠政府组织协调,而且要靠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本纲要经批准后,要及时向社会公布,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十三五”规划,给市场主体以合理预期和正确导向,在全社会形成了解规划、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在规划实施的各个环节,要采取多种形式,保障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实施的知情权、监督权,为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规划纲要的实施开辟畅通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