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刘协
刘协生于公元181年(汉灵帝光和四年),逝世于公元234年(魏明帝青龙二年农历三月),享年54岁。9岁即位东汉天子皇位,4l岁禅让帝位被封为山阳公(山阳即今焦作市)。汉献帝虽然身为山阳公,魏文帝曹丕仍赋予这位东汉末代皇帝高于诸侯王等级的优厚待遇:除享有一万户的俸飨外,向曹魏皇上奏请事宜可以不用臣下名份;接受皇帝诏书可以不行跪拜之礼;并可以沿用汉朝礼仪,使用汉天子等级的车驾、服饰在封地内祭祀天地、宗庙、先祖和进行年终祭祀祝福;以山阳浊鹿城为府第(遗址在今焦作市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南)。汉献帝自逊位作山阳公共计14年逝世,魏明帝追封其为汉孝献皇帝,选择陵地和时辰,于当年农历八月以东汉皇帝享有的礼仪和规格安葬于禅陵(陵址在今焦作市修武县城东北古汉村南),划定135亩宏大的陵园区域,设置正副职官员负责管护。
刘协小时候很受父皇汉灵帝的疼爱,他的几位皇兄中只有何皇后生的刘辩成活下来,刘协出生以后,又多了一位皇子,汉灵帝觉得大合心意便赐名“协”。刘协的母亲王美人遭何皇后谋害,他由祖母董太后抚养,因其长得聪明可爱,英俊潇洒,宫廷上下都尊称他为“董侯”。按照封建王朝的世袭传统,皇帝生前要册立太子即确定皇位继承人作为储君,并以长子为先。依此,刘协的皇兄当立为太子。汉灵帝觉得两位皇子都十分可亲,但皇子刘辩作风浮飘,缺少威仪,恐难胜任社稷江山重任;皇子刘协作太子虽然理想,但理由不足。因此,刘协在父皇生前未当太子。
公元189年农历4月(汉灵帝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后,刘协的皇兄汉少帝刘辩17岁即皇帝位,刘辩的母亲何太后临朝执政,刘协被封为渤海王,随后又被改封为陈留王。刘协从皇兄少帝刘辩即位的数月时间,就开始耳闻目睹了东汉王朝末年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宫廷残杀。先是大宦官蹇硕密谋诱杀大将军何进未遂,反被何进诱杀。随后便是有养育大恩的董太后被逐出宫门,何太后与兄长何进合谋兵围董府,逼死董太后侄子骠骑将军董重,紧接着便是董太后暴病身亡。宫中上下,血案连起,人人自危,何进、何太后残害他人得手,也恐怕祸及自身。何进几番思索忙联络地方豪强军中校尉袁绍,合伙策划,传令四方,会师京城,欲将宦官一网打尽。不料事机败露,何进反为宦官张让、段圭矫诏诱杀。袁绍不敢迟疑,急率兵火烧皇宫,追杀宦官3000余人。张让、段圭挟持汉少帝刘辩和时为陈留王的刘协出宫门逃至小平津(今河南巩义市西北)被追兵赶上,张让、段圭投河而死,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得以回返。行至洛阳北邙山,远见得大队人马从洛阳迎面奔来,即刻将至,吓得汉少帝刘辩痛哭流涕,不知所措。原来陇西豪强董卓将军接到诛杀宦官传令,首先响应,发兵直扑京城洛阳,远望城中火光冲天,天不亮就赶到洛阳城西,得知汉少帝刘辩等在北邙山,急忙前来迎驾。董卓接驾,欲知宫中变故,见少帝刘辩泣不成声,魂不附体,只好问陈留王刘协,陈留王刘协从容对答,说明原委,一起回京。返回宫中,刘协即被董卓拥立为皇帝。
从公元189年农历9月到公元194年(汉献帝兴平元年)的5年多时间里,汉献帝由董卓及其部下相继拥戴。因董卓独揽朝纲,激起洛阳以东各豪强联合起兵讨伐,董卓乘公元190年(汉献帝初平元年)农历2月强行迁都长安之机,烧杀掳掠,将洛阳城化为一片焦土,迫使成千上万之众背井离乡,嚎啕西行。公元191年春天,连洛阳数座皇陵也遭到董卓挖掘抢掠。公元192年农历4月(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被司徒王允和部将吕布设计杀死后,汉献帝被董卓部下争相拥戴。从公元193年(汉献帝初平四年)到公元194年(汉献帝兴平元年)的两年时间里,汉献帝相继对宫廷和朝野进行了多项治理。公元193年,汉献帝开科考试,从儒生中选拔谋士贤能,“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加强朝廷的统治地位。他还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亲临观摩太学典礼仪式,并按学习优秀等次赏赐职位。公元194年春季,汉献帝深入农田亲自耕作,重视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由于青黄不接,连年战乱,加之长安一带两年来风雹蝗害、地震山裂,使得粮价猛增,“人相食啖,白骨委积”,汉献帝诏令打开宫廷粮仓,赈恤饥民。对在其中贪污腐败的官员,汉献帝据实坚决予以查办,毫不手软。他亲临赈灾施粥现场量试用粮数量,使得一批坑害百姓的弄虚作假官员招供谢罪,并对说情袒护者杖五十大板,从而帮助百姓度过了灾情。
公元195年(汉献帝兴平二年),汉献帝因董卓部下相互争战不休而奔波不定,于年底摆脱其纠缠到达安邑(今河南安阳市),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农历7月又重新回到离别6年半的洛阳。此时汉献帝面对的已非昔日的繁华景象,而是满目凄惨和荒凉,“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农历8月,汉献帝只好依曹操迁都许昌。自此,中国封建王朝的神圣皇权和曹操的军事优势、组织才干结合为一个整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揽朝中大权,其统率的地方军队一跃而成为正统的朝廷王师。
从公元196年到公元200年的5年时间(汉献帝建安元年一一五年),曹操对各地方军阀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实现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在这5年时间里,汉献帝身边的朝中大臣也相继被曹操以各种罪名诛杀殆尽。迁都之时,曹操对朝中大臣又打又拉,借汉献帝名义“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封卫将军董承为辅国将军,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赠沮俊为弘农太守”。迁都以后,汉献帝身边的朝中官员陆续被安排为曹操的亲信,议郎赵彦因经常帮汉献帝分析天下时事和对策被曹操杀害。汉献帝借曹操上殿奏事之时当面斥责曹操说:“你如果能够辅佐就应当厚待我们,不然的话,请念及先皇的恩泽放弃我们。”说得曹操大惊失色,请求退殿。过去朝中有个规矩,领兵的大元帅朝见皇上,必须由皇帝身边的武士执刀挟持着方能觐见,所以曹操出殿后汗流浃背,从此不再上朝奏事。公元200年农历正月(汉献帝建安五年),跟随汉献帝多年的几位大臣密谋诛杀曹操的计划泄露,曹操带剑上殿,呵斥汉献帝,并将几位大臣全部杀害,夷灭三族。
公元201年(汉献帝建安六年)以后,汉献帝在朝中完全是名誉皇帝。公元214年(汉献帝建安十九年),伏皇后及其家族被曹操全部杀害,连伏皇后所生的两位皇子也未能幸免。公元215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农历正月,曹操的女儿曹节由贵人被立为皇后。在铲除异己、培植亲信的同时,曹操先后两次让汉献帝封其为丞相和魏公;公元216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夏天,曹操又晋封自己为魏王。尽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加四方,但天下反操拥汉甚而兴兵讨伐曹操的也屡杀不绝。所以,直到公元219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的冬天,曹操还表请汉献帝加封孙权。孙权借机上书对曹操称臣,曹操将计就计把来书让群臣看后笑着说:“是儿欲使我居炉火上啊!”
公元220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农历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62岁,其子曹丕继承了曹操的王位。此时天下三分早已成鼎足之势,社会经数十年战乱后已趋相对稳定。同年农历十月,汉献帝面对曹丕早已为自己拟好的禅位诏书,虽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但还是审时度势来了个顺水推舟。诏书中写道:“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汉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羡而慕焉。今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王其勿辞!”当年曹丕即位为魏文帝,赐封刘协为山阳公。
对于汉献帝逊位,古代的历史学家们认为是汉朝“穷运之归乎”和“天厌汉德久矣”的结果。《后汉书》对汉献帝评论说:“献生不辰,身播国屯。终我四百,永作虞宾。”汉献帝作为山阳公,享有“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的特别待遇。而代写诏书中的逊位美誉,则是曹魏王朝从正面对汉献帝重要作用的肯定。
汉献帝做山阳公以后,但见山阳(今焦作市)百姓流离失所,贫病饥寒,田园荒芜,百废待兴。汉献帝在贤内助曹娘娘鼓励下,毅然脱下官服,换上布衣深入民间,将自己过去在宫中学习的精湛医术,奉献出来救死扶伤,拯救黎民百姓;遇有灾荒年景,减免赋税,和山阳百姓一起节衣缩食共渡难关。几年时间,山阳百姓得到休养生息,重建家园。百姓们为报答汉献帝的恩情,争相奉送土产鲜果等物品以表心意,但往往被婉言谢绝。
冬去春来,汉献帝转眼间在山阳已有14个年头,曹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春天的农历三月,汉献帝与世长辞。经过为时半年的准备,魏明帝曹睿于农历八月为汉献帝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葬礼大典的那天,举国哀痛,诏书致辞;魏明帝披麻重孝,亲率群臣百官,齐声恸哭;山阳百姓无论妇孺长幼,失声痛哭;送葬人群,有头无尾,人们用帽子盛满黄土,在汉献帝的墓穴上堆起了一座五亩大高高的小山丘。之后,陵园周围十三个村庄的群众轮流护陵,代代相传。(插图汉献帝陵图片)
汉献帝逝世将近1800年来,尽管朝代变迁,时序更迭,但前往凭吊者代代沿习,络绎不绝;官宦名士者,碑石纪念;农商九流者,口碑相传。美好故事和动人传说,至今仍在山阳百姓中流传。虽然经过千年兵火战乱和社会动荡的洗劫,至今在汉献帝禅陵仍保存着一些碑刻遗篇。其中清朝雍正九年的《汉禅陵墓址碑记》中颂赞汉献帝禅陵“焕然兴高光,并永始知天理之正,人心之公,名分之严,历古而不变”,“可以寒权奸之胆,可以消觊觎之心”。陵园内的献帝庙、竹林七贤祠,古汉山的玉帝庙和纪念塔如今重展新姿;汉献帝禅陵及陵北的献帝避暑台、云台山与西南一线的古山阳城遗址和龙源湖遥相呼应,给人以神奇而久远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