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名邦 ————山阳故城
发布日期:2020-08-10 15:49 信息来源:山阳区文旅局

河朔名邦

       ————山阳故城

 

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在我国夏商周时代,甚至更远的时期,就有先民在古山阳城一带繁衍生息,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共同创造着华夏的古代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山阳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艰苦劳动,修筑和完成了古山阳城宏大的城堡工程。据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尚书》、《水经注》、《左传》等文献记载,古山阳城所在地于夏商周时属冀州覃怀畿内宁;《史记》、《后汉书》等书籍记载,古山阳城所在地秦朝时称山阳邑,汉代时设置山阳县,三国时魏国曾改称山阳国。在数千年的风雨历程中,古山阳城曾经一领风骚,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山阳城”和“山阳”便成为太行山南麓当时焦作一带地名的代称。历史上有不少王公大臣曾驾临和封侯于此地。商朝末年,武王伐纣时曾驻守山阳数日;清朝年间,乾隆皇帝朝月山寺曾幸临山阳。《史记》、《后汉书》记载,西周文王子雍伯、蔡叔都曾封侯于山阳;秦朝时,秦始皇封嫪毐为长信侯,“予以山阳之地居之”。《后汉书》、《三国志》记载,“魏黄初元年,以河内山阳邑万户奉汉献帝为山阳公”,皇后曹节(曹操的中女)为山阳公夫人。

汉代是古山阳城的繁荣时期,东汉末期汉献帝被封山阳公后古山阳城达到鼎盛时期。晋代后,古山阳城的风光随着岁月逐渐流逝,到唐代已难以见到昔日的繁华景象。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路经此地触景生情,遂作《山阳赋》以抒感慨,其中“山阳故城,遗址数雉四百之运,终于此墟。裔孙作赋,盖闵汉也”两句,已可见人们对古山阳城的依依之情。考古发现,古山阳城内及附近还曾建有藏梅寺、法明寺及白岩寺等众多寺院庙堂,当年曾一度是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缭绕之地。

古山阳城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但巍然存留有蜿蜒成方的5公里长古城墙,四周的9个城门(北城墙有5门,西城墙有2门,东城墙有1门,南城墙有1门)虽残缺不全或仅留遗址,仍可使人想象此地曾经有过的辉煌岁月。

1993年在古山阳城遗址东出土的七层连阁式仓楼,192厘米、面阔168厘米。楼由院落、主楼、配楼和阁道四大部分共31件单体组合而成。院落三面围墙位于主楼之前,中间是可开启的长方形大门,内卧一陶狗,大门上方两端有对称的双阙和罘罳。主楼整体造型为下大上小的七层,配楼为一高台式单檐四层建筑,整体造型为下小上大,依次排列。阁道有两面坡式脊顶,悬空横架在主楼与配楼第三层之间。这一件连阁式陶仓楼规模宏大,设计精巧,结构复杂,主楼与配楼挺拔秀丽,又有阁道横架,巧妙地连为一体,正是汉代“复道行空”高超建筑技术的真实写照。

此楼被海内外专家誉为“仓楼王”,再现了汉代辉煌的建筑成就,在中国建筑史和汉代建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1963年,古山阳城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阳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山阳区新城办事处墙南村,城墙周长越5000米,城墙、城内遗址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西城墙、北城墙、东城墙保存较好,南城墙破坏严重,基本不存,故城遗址的平面形状呈不规则方形,北城墙长1850米,时断时续,遗址明显,东城墙长1350米,西城墙长1000米,南城墙遗址残缺程度较大,西城墙保存最好。城墙高出地面4—6米,为层层夯土夯筑而成,每层厚10—15公分,夯窝明显。根据勘探,山阳故城城垣底部宽在60—65米之间,为我国县级底部最宽古城墙。

山阳故城遗址周围有大量的汉代墓群,主要为马村汉墓区、白庄汉墓区和李河汉墓区,已发掘墓葬500多座,墓葬上至战国时期,下至唐代,出土大量器物中以陶仓楼最具代表性,被誉为“山阳瑰宝”。1988年在北城墙外出土的连阁式陶仓楼为我市众多陶仓楼中的精品,它由主楼、阁楼、过廊连接为一个整体,楼高6层175厘米,形如宝塔,气势威严,体现了中国楼阁式建筑特殊风格。故址遗址经过2012年再次考古勘探确定了6座城门、5条城内道路、衙署区和作坊区位置。因地下水位较浅,城内相关遗迹尚无法探明。

一、城防设施

山阳故城在现地面上仍保存有西、北、东。三面夯土城墙,南垣仅存280米,其余部分被毁弃。城垣以西城墙和东城墙保存较好,北城墙被破坏为数段,现地面以上城墙最高为5米,西城垣长1000余米,北垣残长1527米,东垣残长1214米。根据勘探,城垣的底部宽在60—65米之间。城垣均为板筑法夯打和增补修筑的多块夯土组成,最早为战国十七修筑,现存城墙主体为汉代修筑,各时代少有修补。经勘探,发现东城门1个,宽5米,深1.8米;南城门1个,宽4米,深1.5米;西城门2个,北部城门宽4米,深1.7米,南部城门1个,宽4米,深1.6米。其余城门被占压,内涵不详。

        二、衙署建筑

衙署区位于山阳故城中部偏北位置,根据勘探结果及调查情况,结合汉代县城衙署建筑的规制初步判断,该区域应为山阳县治的衙署区。衙署区长200米,宽200米,面积约40000平方米。

三、作坊区

作坊区位于山阳故城东城墙外200米、L2南侧。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主河道施工,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在此发掘出陶窑6座。该区域应为山阳故城的作坊区。

       四、居民区

汉代城中的居民区称为“里”,其分布范围应为除衙署区、寺庙区及作坊区以外的地方,遍布全城。

五、古墓葬群

山阳故城内未发现战国至北齐时代的古墓葬,在城外东部有白庄墓群、苏蔺墓群,在城外北部有墙北墓群、李河墓群、冯河墓群,在城外西部、西南部有马作墓群、恩村墓群,以上墓地均为大型墓地。墓葬类型有战国竖穴土坑墓,西汉土洞墓、竖穴土坑墓、空心砖墓、小砖墓,东汉时期的小砖墓,西晋时期土洞墓、小砖墓等。墓葬形制有单室、双室空心砖墓,单室、双室、多室小砖墓,竖穴土坑墓,土洞墓等。在以上墓地共发掘古墓葬1000余座。

        六、城市道路

经勘探发现城市道路5条,分别为:北大街、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南大街。

有关山阳城的古代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两首赋,其一是《思旧赋》,这篇赋是嵇康、山涛、向秀等“竹林七贤”在山阳活动的重要佐证;其二是中唐诗人刘禹锡写的《山阳城赋》。两者相比,刘禹锡的赋立意较高,思想通脱,成就比较大。

“仁义冢”位于山阳故城北面。《修武县志》记载:“仁义冢在山阳城北半里,相传为汉时范巨卿、张元伯之墓,东冢微高,西冢微低,正中设案一方,完整如初。”是我国八拜之交之一“鸡黍之交”的发源地,在元杂剧和明朝冯梦龙《三言二拍》里均有记载。

阳故城延续使用,贯穿了焦作的整个城市发展史。它对唤醒城市记忆、弘扬地域传统文化、发展地方经济来说有重要意义。